劳动合同主体单位主要有哪些?
一、劳动合同主体单位主要有哪些?
劳动合同的主体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主体与其他合同关系的主体不同:其一,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性,不具有法律资格的公民与不具有用工权的组织不能签订劳动合同;其二,劳动合同签订后,其主体之间具有行政隶属性,劳动者必须依法服从用人单位的行政管理。
1、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象。
按照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改革要求,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对象包括:新招用的劳动者、原有的固定工以及原固定工身份的特殊人员。
所谓原固定工身份的特殊人员,是指根据劳动部关于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和贯彻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的以下人员:
①存在着劳动关系而没能履行劳动义务的特殊人员。例如,用人单位的“富余人员、放长假”的职工,长期被外单位借用的人员、带薪上学人员,请长期病假人员、停薪留职人员,被派到合资、参股单位人员;
②企业、事业单位的党书记、厂长或经理、工会干部等。
2.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
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包括:中国境内的企业法人,个体、合伙制非法人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特殊类型经济组织,如租赁经营(生产)、承包经营(生产)的企业等等。
二、劳动关系应如何建立?
劳动关系是指受劳动法调整的,在劳动者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由于国家就业竞争激烈的国情以及《劳动合同法》发展历史,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性,造成了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建立、变更和终止的一种法律形式。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的,应当及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经建立劳动关系,但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对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国家是有限制的。要是不按照法律规定操作,则就有可能承担不利后果。至于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光是了解劳动者和公司还不够,还要知道符合什么条件的劳动者和公司才能成为劳动合同的主体。
综上所述,劳动合同签订主体单位就是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其主要指的是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户、其他组织等,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也是用人单位的主体。用人单位又称用工单位,常常也被称为企业主、资方、雇主、雇佣人等,法律层面上被统一称为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对劳动者承担有关义务者。
上一篇:离婚上诉书怎么写才有效
下一篇:要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